{{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有汇源才叫过年”这句标志性的广告语相信已经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汇源果汁都是年夜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饮料,但如今汇源果汁却因负债累累决定黯然退市。
2020年1月18日上午9时,汇源果汁迎来最后上市日,股价定格在了2.02港元。
昔日果汁大王汇源果汁,在上市14年、停牌35个月后,就这样带着些许不满,正式挥别资本市场,其上市地位被予以取消。
01
昔日果汁大王,为何走上了退市之路?
其实汇源果汁的危机早已埋下伏笔,而成为这场告别资本市场之路的转折点要从一场“收购风波”说起。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及其旗下全资附属公司AltanticIndustries联合宣布,将以总价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尽管本次“卖身事件”遭到了高达82%的消费者反对,但汇源果汁最终还是和可口可乐达成了协议。
好巧不巧,这场“商业联姻”遇上了国家新推出的《反垄断法》,此次收购因未通过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其进行被收购前,为了提高资产评估价值,迎合收购需要,汇源果汁暂停新品推出、压缩销售团队,这一系列重建体系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对公司的整体运营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卖身失败带来的连锁反应也使汇源果汁一路走上下坡,股价一路暴跌,短短3个交易日跌去了近58%。
从2008年起,汇源果汁业绩开始持续低迷,扣非净利润从2011年至2016均为负,分别为:-2.3亿元、-3.18亿元、-4.79亿元、-5.75亿元、-5.53亿元、-2.08亿元。同时,汇源果汁负债率也不断攀升,截至2017年底,总负债已经达到114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51.8%。
02
面对巨额负债,商标成渡危机的救命稻草
随着大量投资并购造成资金链的周转困难,眼看身上背负的债务就要越来越多,在寸步难行之时,为解决燃眉之急,汇源果汁便着手通过挖掘“汇源”商标的价值给自己寻找出路。
2019年4月26日,汇源果汁发布公告称,将与全资附属公司北京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下称“北京汇源”)和天地壹号(下称“天地壹号”)、广州和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和智”)签订投资合作框架协议,拟成立合资公司,以拓展果汁饮料市场。
根据框架协议,天地壹号是以36亿元的真金白银注入到合资公司中,而汇源果汁则是以包括商标在内的等价资产注入,商标占比不少。
合资公司成立后,天地壹号还将以人民币30亿元向汇源果汁受让合资公司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产、股权和渠道。双方分别占合资公司60%和40%的股份。
很明显,天地壹号“向汇源集团的30亿元受让合资公司”实际上是将资金注入到汇源果汁;而汇源果汁间接通过这笔资金,以求渡过债务危机。
这场合作简单来说就是,汇源果汁并没有拿出真金白银,而是以资产出资,“汇源”商标则是其核心资产。
汇源商标之所以能在此时发挥这么大的价值作用,离不开汇源果汁多年来对商标的建设和保护。
03
关于“汇源”商标
通过查询了解到,早在1992年,也就是品牌创立之初,汇源果汁就展开了商标注册布局。截至目前,汇源果汁名下共有587件商标,且大部分已注册成功。
其中,与核心品牌“汇源”相关的商标就有202件,主要布局的注册类别为第32类(不含酒精饮料)、第30类(除肉类食品)、第29类(肉类食品、牛奶)。
此外,于2002年,“汇源”商标便被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也正是因为汇源果汁对于商标的用心布局和经营,才能够在企业陷入困境谋求出路的重要节点上,让商标发挥了巨大作用。
汇源果汁的“商标自救”也充分为我们说明了商标的重要性,一个企业无论处于多落魄的局面,只要有商标在,就还有翻身的机会。
在现代商战中,商标不仅仅是企业整体形象的代表、消费者识别商品来源的标识,更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用于企业融资、投资之中,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影响意义重大,关键时刻还能挽救企业于危难之中。
可口可乐之父伍德鲁夫曾说:即使一把把可口可乐公司烧的分文不剩,我也可以仅凭“可口可乐”这一驰名商标,从银行获取贷款,在几个月之内重新建厂取得新发展。
由此可见,商标凝聚着商标权人长期经营的商誉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抵押贷款、融资,还是破产倒闭了,商标都可以派上用场。
例如此前红极一时的快播和乐视网。快播因经营不佳在进行破产强制清算时,将名下商标拿出拍卖,并以950万元的价格成交;而为了还债将全部商标拿出拍卖的乐视网,更是以13万的价格起拍,最终1.31亿元的价格成交。
因此,企业在日常经营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视商标注册,及时做好品牌商标的布局规划。只要经过用心运营和管理,商标所具备的价值就会超乎你的想象。
虽然如今汇源果汁退出了资本市场,但长年在市场中积累下的品牌效应依然是能够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
未来汇源果汁要如何依托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去引入资本,在产品、渠道等方面进行突围,将是摆脱困境的重中之重。